古代的时候大人小孩多多少少都会带有装饰品,那么它们该怎么称呼呢,有名字吗?大家跟我一起涨知识吧!!
古代的工匠能花费数月乃至数载琢磨一器,他们雕工精细,作品浑然天成,但相对他们精湛的技艺,更惊叹的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精神。这些古人的首饰绝对称得上独一无二,巧夺天工,美幻绝伦!
禁步:古代的一种饰品。行走动裙则作响,有制止大步失礼行动的作用,故称。
将各种不同形状玉佩或金属饰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系在腰间,最初用于压住裙摆。佩戴行步之时,发出的声音缓急有度,轻重得当。如果节奏杂乱,会被认为是失礼,古人对此是十分注重的。《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金银珠翠插满头,寳石禁步身边挂。”禁步一直是古代女子配带在腰间之物,而禁步与汉服也是最佳搭配搭档。禁步发展到最后,大都以装饰的性质出现,如同现代人所佩戴的饰品。
华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华丽的头饰。《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唐颜师古注:“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花钿(diàn):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
璎珞(yīngluò):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时,被爱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项饰。它形制比较大,在项饰中最显华贵。
“璎珞”的制作材料,《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有“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妙法莲华经》记载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宝(七宝的解释有多种版本)合成众华璎珞”,可见璎珞应由世间众宝所成,寓意为“无量光明”。另外,璎珞还有美玉的意思。
扁方: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初是把真头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来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这时与“两把头”与真头发连接梳成头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亦称“抹头”,束在额上的巾。
清代,贵族妇女和百姓人家都流行这种服饰,在戏曲和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抹额的装束。比较典型的是在《红楼梦》的电视剧中,宁荣二府的老夫人和少奶奶们都有各种不同材质的抹额,比如王熙凤的“攒珠勒子”。且宝玉还有一个颇为华贵的“二龙抢珠金抹额”。在戏曲中也能处处见到这种装束。
臂钏: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特别适合于上臂滚圆修长的女性,能够表现女性上臂丰满浑圆的魅力。西汉以后,佩戴臂环之风盛行,臂环的样式很多,有自由伸缩型的,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竹枝词,描写了古代我国西南山区男女劳动生活的情景:他们居住在高山白云深处,男人在梯田上刀耕火种;妇女们下山汲水,她们勤劳而美丽,头上插着花钗,臂上戴着闪闪发亮的银钏,楚楚动人。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笄(jī):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弁”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