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首饰在自然生活、政治制度以及朝代更替的影响下,不仅演变出丰富多彩的样式,逐渐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崭露头角,在其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们抒发感情和个性的工具,还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言地诉说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无论是形状、题材还是工艺都体现了其特殊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象,让后世在研究传统首饰之时得以窥见一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地。
我国古代的发饰种类非常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簪、二是钗、三是环、四是步摇、五是华盛、六是扁方、七是梳。最早的发饰是用石头制作而成的。商周时期,青铜出现,发饰的材料从石头转变为青铜,簪子的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步摇是在簪子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主要的做法就是用金银丝编织成枝,然后再往枝上添加一定数量的珠宝,插于发际即可。在南北朝时期,女性开始流行高大发髻,钗就是在南北朝时期设计出来的,钗主要是以双股形存在,一边长一边短。梳篦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梳篦属于插梳的方式,梳篦的材质也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动物的骨骼、二是石头、三是动物的牙齿、四是玉梳、五是竹子。梳篦的形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便于人们使用。额饰顾名思义就是用于额头上的装饰品,也可以起到压制头发作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额饰,最开始额饰的材质是动物的牙齿和骨头,后期又改为贝壳等,再到用玉石、木、金等等,额饰的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明代时出现了额帕,额帕的形状比较简单,属于丝巾,夏天会选择用透气性比较好的材料制作,冬季就会选择密度比较大的材料制作,额帕可以把人们的头发和额头全部包裹起来,额帕不仅可以为女性增添惊艳,也可以显示出一份奢华,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耳饰,那时的耳饰呈现圆环形,耳饰的制作材质也比较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耳饰就已经非常完美,耳饰的材质是水晶,十分精美。虽然不同时期耳饰的样式不同,材质不同,但都为当时的女性增添了一份光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颈饰无论从形状上还是材质上都多种多样。直到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金颈饰,并在颈饰上画纹路。长命锁是在明代设计出来的,而且流行了很长时间,寓意就是希望佩戴者可以长命百岁,是一种好的象征。我国传统首饰的题材丰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图腾纹样各异,每件首饰背后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期盼。
史前至战国时期,受到生活水平的限制,首饰的样式多呈现出方圆、几何等抽象形状。即使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S型龙凤玉佩但其形态仍然是以抽象的曲线为主。
到了汉朝,涌现了一批以人物、舞蹈为题材的首饰。通过镂空、透雕等工艺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五官与姿态,动作舒展,生动逼真。
花鸟一直是我国传统首饰长盛不衰的创作源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富贵吉祥的牡丹、傲骨气节的梅花、清雅高洁的菊花.....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植物高尚的气节和美好的花语,结合妖娆多姿的形态,使首饰造型千变万化。人们因为植物的特性而大加赞赏,同样,这也赋予了植物题材首饰的内涵,成为宫中妃嫔乃至文人义士所热捧的一类。
中国讲究阴阳和谐,喜欢吉祥图案,这在传统首饰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龙风在宫廷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还寓意着龙凤呈祥等美好的祝愿。龙作为一种吉祥装饰,起源于新旧石器时代交替的远古时代,已具蛇形特征,虽然处于雏形状态,然而依旧形象生动、线灸的畅,具有稚拙、古朴的原始之美。商周龙纹神秘而疗厉,龙纹质补租纱,近似无肢爪的爬行动物。春秋战国的龙纹神采飞扬,表达了激荡的时代特征,吉祥寓意得到加强。此外,云纹也是吉祥图案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图案之一,腾云驾雾,有升仙之意。
首饰离不开纹饰和形制,而大多传统首饰纹饰和形制来源于生活,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展示着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首饰文化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枚戒指,一只手镯,一顶头冠都是知秋一叶,把他们戴在手上,插在发间同样也是文化的特征,展示着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首饰#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