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玉、剑结合物。春秋战国晚期,四样俱全的玉剑饰逐渐形成,到了西汉这种玉剑饰就成了王公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社会一种身份的象征。
玉具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其与统治阶级对玉的一贯推崇是分不开的。从商周时起,统治者便将玉比德,一直佩带于身,《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从商代起,奴隶主贵族便有意识地以佩玉显示身份的高贵,到西周时形成严格的礼仪等级制度,但玉只是品德的象征,并不足以表现奴隶主对下属及奴隶们的威慑与戒备,所以当剑这种便于携带的兵器作为佩饰一经出现,统治者们便很快发现佩剑具有佩玉所达不到的妙用,所以便剑、玉兼佩,刚柔相济,并垄断了它。
他们为炫耀身份与威风,还特别在剑的装饰上下大功夫,起初,只是在剑本体上如剑身、剑首、剑茎等处雕饰花纹。如商末周初时期的短剑,多饰在剑首,如鹿首、羊首、铃首或其他兽首,后来有的便饰在茎或身、鞘上,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完整地一套剑具。
剑首,最早的实物出土于春秋晚期的墓葬中。战国时剑首圆而薄,中央饰有涡纹,外缘有弦纹、云纹、卧蚕纹等装饰。汉剑剑首较战国厚度变小,正面凹塌,背面有一个圈槽,圈内有2到3个斜穿孔,光素无纹,正面比背面的直径略大,形成斜坡状。
玉剑首徐州博物馆藏
玉剑首(背)徐州博物馆藏
台湾故宫博物馆汉玉剑首
汉玉剑首
剑格(镡),在剑饰中数量最少。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质饰物,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剑格的两面均琢有纹饰,如兽面纹、卷云纹、几何纹。浮雕的螭纹等。也有的剑格通体光素无纹。
玉剑格(正)徐州博物馆藏
玉剑格(背)徐州博物馆藏
台湾故宫博物馆战国旧玉格
台湾故宫博物馆汉玉剑格
台湾故宫博物馆西汉玉剑格
台湾故宫博物馆玉剑格
台湾故宫博物馆汉玉剑格
台湾故宫博物馆玉剑格
剑璏(zhi)(卫、璲)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的,俗称文带。璏在几种剑饰中占的比例最大,以汉代出土和传世的数量最多。璏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剑璏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剑璏体积较战国加大,下面的孔高于前代,孔的上壁厚于下壁。剑璏表面用勾撤法起边挖地雕出边框,并琢有螭虎纹和兽面纹,制作细腻,磨制光滑。宋代以后出现一些仿品。
台湾故宫博物馆战国玉璏
台湾故宫博物馆汉旧玉璏
台湾故宫博物馆汉青玉璏
台湾故宫博物馆宋玉璏
剑珌(bì)(摽)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剑珌直身、体圆、较厚,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汉代剑珌器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细腻,抛光极好。
玉剑珌(正视)徐州博物馆所藏
玉剑珌(上视)徐州博物馆所藏
玉剑珌(下俯视)徐州博物馆所藏
台湾故宫博物馆西汉玉珌
台湾故宫博物馆玉珌
台湾故宫博物馆战国旧玉珌
更多玉剑具高清馆藏图片,点击下方杨震华《古玉鉴定系列教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