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饰品 >> 饰品介绍 >> 正文 >> 正文

先秦时期,中华酒器的发展情况

来源:饰品 时间:2023/3/8

中华酒器最初是从原始人不满足于“污尊抔饮”开始发展的,当人们掌握了酿酒方法,能够利用食物制造出美酒后,就需要找到能盛载美酒的容器,迫切需要发明器具以解决手掬、牛饮的不足的问题,于是酒器酒产生了。

中华酒器是在不断追踪从彩陶文明、玉石文明、青铜文明等演变发展来的。不同的酒器,常常展现出不同时代的历史内涵、不同阶层的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风貌。不管是先秦时期还是之后的酒器,往往都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凝聚着中华民族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悉心追求和精心塑造。

酒器的分类

酒器是指用来盛酒、饮酒、储酒、温酒等一系列与酒有关器皿的总称。先秦时期的人们,不仅掌握酿酒技术,酿造出味美醇厚的琼浆玉液,同时也发明创造许多功能不同、造型各异的酒器。

按照酒器的不同用途,将形式、功用不同的酒器大致分为盛储器、温煮器、斟灌器、挹取器、饮用器、娱酒器、冰镇器,其中冰镇器的出现略晚一些,大概是在春秋以后。盛储器的种类相对比较多,主要有尊、觥、鸟兽尊、方彝、卣、壶、钫、方壶、缶、罍等等。

挹取器,有斗、勺等,饮用器主要包括爵瓒、觚、觯、觥、杯等。温煮器是用来使酒变温的器皿,有爵、角斝等。爵:是饮酒器,在殷商时期应用比较普遍,相当于后世的酒杯。早期的爵是铜制的,商代王室开始使用青铜爵。商代实行班爵制度,而酒器以爵命名,让人听起来有高贵的感觉。

宋代人由爵的形制联想到雀的形状和雀的鸣叫之义,将这种器形的饮酒器定义为爵。爵的形制是圆腹,在其前有流是用来倒酒用的,其后有尾,旁有钮(把手),口上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古代文献记载,爵的容量为一升,但实际上商代爵的容量悬殊很大,甚至有大型或特大型的。

商代常常将爵与觚、斝等酒器一起使用,这种配合使用一直流行于商代各王朝中,西周早期以后走向绝迹。当爵消失以后,觚、觯也同时消失。分析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周代统治者防止重蹈殷商灭亡的悲剧,严禁酒有关,酒发展受限,也就影响酒器的发展情况。

觚:在酒器发展的初期,各种酒器的功能不是很确定,觚可以用来饮酒,有时也可以用来盛酒,它的形状是身长、口沿外侈,比较特别的是其器口与底部都呈喇叭状。与商代后期的觚相比较,商代前期的觚在外形上较要短粗一些。

考古发掘出爵和觚通常是同时出现的,组成最基本的酒器,也构成了是最早的青铜礼器。觯:觯是商周时期饮酒器的一种,其器形外在看似水瓶,圆腹、侈口、圈足,但是大多数有盖,总体来说商代时期的酒器一般都具有这种形状特征。西周时觯的形状有些变化,出现了方柱形而四角圆的觯。春秋时的觯器身变长,从外形上看与觚很相似。

觥:觥是商周盛酒器。觥最早出现于商代,它的形状由开始像牛角横置形,以后逐渐演化为像有流的瓢,有圈足。有的觥附有小耳可挹酒。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保存一件商代的鸟兽纹觥,可称为商代觥中的精品。

这件铜觥高31.4厘米,带有椭圆状流,全器由盖、器身、鋬、足等组成。整件铜觥铸刻有鸟兽、人形花纹多达二十组,除龙头、凤鸟、怪鸟、饕餮为单个,其他的立鸟、夔龙、蟠龙和人形花纹均为成双或偶数,这种精美的造型和装饰手法,仅在商周时期青铜觥中所见。尊:尊指饮酒器,从广义上讲形态各异的酒器都可以叫尊。

但是青铜器中只把这种外形侈口、高颈,似觥而大的盛酒器称为尊,作为备饮的容器,也有少数方尊和形制特殊的尊,模拟鸟兽形状,统称为鸟兽尊,现存的尊从外形上分主要有鸟尊、象尊、牛尊、虎尊、羊尊等。现在所能看到商代时期饮食器中最大的方尊,是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四羊方尊,此尊重34.5公斤。

四羊方尊的工艺非常的精湛,不仅运用了浮雕还有线雕等技术,整体器形在宁静中有威严感。四羊方尊可以称得上是商代酒器中珍品的代表。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中,尊的大量使用,表明了它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时把用金属制作的酒器称为金樽,因为后来尊又专指酒杯,在指酒杯这个意义上,尊又写作“樽”。

钫:古代盛酒器的名称,外形看就是方形壶,有的钫有盖、一般为青铜制,通常用它来盛酒水或粮食。它出现的年代比较晚,在战国至西汉初比较盛行,陶制的钫多是明器。壶:壶的用途比较广泛,在商周时期壶不仅用来盛酒,也常用来盛水。

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壶内发现有距今两千三百年前的古酒,由此可知最初的壶是用来盛酒的,后来也开始用它盛水。壶是长颈容器的统称,其变化的式样甚多,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耳像筒子)、圈足。周代的壶外形的特点是壶身呈圆形、颈部长、腹大、有盖、兽耳衔环。

春秋时期的壶其壶身为扁圆、颈长,壶肩两侧有二伏兽。到了战国时期,壶的形状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式。圆形壶到汉代统称为钟。方形壶则称为钫。卣:古代文献中常有“秬鬯一卣”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秬鬯是商代统治阶级中权贵们特别爱饮的一种香酒,卣是盛这种香酒的酒器。在商周卣一直是被用作盛酒器皿。

考古发掘中出土卣的数量是很多的,其外形是椭圆口、一般有盖和提梁,卣的腹比较深,腹型不固定,考古发现的卣有圆腹、方腹等。现存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的鸟纹卣,被学术界称为西周王室青铜饮食器具中制作极精美的一件,可惜已流落异国他乡。

盉:盉是商周时期盛酒或调和酒味之器。王国维在《说盉》中云:“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而和之注之于爵。”虽然说盉的具体的形状不一,但总体来说盉是腹深、器口呈圆形、多数盉有盖、在其前有流、其器后部有鋬,下面饰有三足或皿。

方彝:方彝是商周王室的盛酒器,其器外形身高且方、有带钮的盖,盖与屋顶相似,个别的方彝上还装饰扉棱,腹部样式曲直不一,器足是方圈形。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周王室方彝为众多方彝中的成功之作。罍:罍是商周时期中的大型盛酒和盛水器。《诗经》中有“我姑酌彼金罍。”

《仪礼》中有:“司宫设罍水于洗东。”在少牢礼中用到罍,需要注意的是在乡饮酒礼或是士昏礼中皆不曾提到用罍。通过少牢礼中罍用来盛水,可以知道罍有盛水和盛酒两种用途。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器形肩宽、双耳、有盖;圆形罍器形腹大。一般在罍器身一侧的下部都装饰有一个孔,罍在西周晚期便基本消失了。

斝:斝也是具备饮酒器功能的温酒器,在商代时期常被用来温酒,外形与爵相似,但斝器身较大,一般有三足,圆口在其前部有两柱,但没有流和尾,有大鋬可执,主要盛行于商代王室中,斝还用作帝王们祭神时的灌尊。《礼记》中说:“灌尊,夏后氏以鸡彝,殷以斝,周以黄目。

制作酒器的材质

按照制作酒器的材料分类,早期的酒器多为陶类,而后有漆木器、青铜酒器、原始青瓷。自东周以后,随着劳动人民认知领域的扩大,制作酒器的材料与之前相比更为丰富繁多,如金银器、玉器、瓷器、玻璃器等等。青铜礼器:肃穆矜持的贵族气派。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周三代,历时十五个世纪,发展到高峰。

因之,青铜酒器的使用和盛行也有一千五百来年的历史。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天下为公”转变为“天下为私”的第一个王朝,也是青铜时代的起步时期。古人们经过了漫长探索,逐渐从铜石并用的原始社会末期发展到豫西晋南的二里头文化,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典型的青铜时代。

不仅出土了工具、武器、乐器及装饰品,更有大量的容器,以酒器居多,陆续出土了铜爵近二十余件及铜斝、铜盉和铜鼎,为后代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奠定了基础;从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商代前期青铜文化,又进一步发展到爵、斝、觚、盉、罍尊等品种数量更多的时代。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鼎盛时代,是在进入商代后期和西周、春秋时期以后,青铜酒器更为丰富了。

鼎盛时代的青铜酒器发展到几十种之多,根据日本学者林巳奈夫所写的《殷周时代青铜器之研究》,青铜酒器可分为六大类:(一)温酒器,有爵、角斝等;(二)煮郁器,有盉、鐎等;(三)盛酒器,有尊方彝、卣、钫、方壶、、鸟兽尊、缶、罍、壶等;(四)饮酒器,有瓒、觥、觚、觯、杯等;(五)挹注器,有斗、勺等;(六)盛尊器,有禁。

以青铜酒器为代表的礼器尽管雄踞夏商周三代,也充分展示出庄严肃穆的特殊魅力和辉煌,同以酒敬天祀地的王朝社稷保持高度一致,但是,一方面随着社会观念由天道发展到人道、由神为上发展到民为贵、社稷为次,酒也逐渐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青铜礼器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克服的弱点。

诸如易腐蚀、笨拙,而且贵重,是钟鸣鼎食之家的高档餐具,一般百姓受用不起;另一方面,冶铁业的兴起,陶瓷业的突飞猛进导致青铜铸造业的“功成身退”,青铜酒器作为礼器,随着春秋末年礼崩乐坏而地位逐渐下降,至战国晚期完成了历史使命,虽然在汉代产生过美好的余晖,但越到后来越显暗淡。

动物性材料酒器:以动物的角、壳制杯,是用原始而又简便实用的制作方法雕饰而成,显得原始朴素。角,是兽头上骨外出的部分,有虚有实,虚者可以制成酒器,因此“角”也成为酒器的名称。《礼记》中有“举斝、角”,角就是爵名专称,角的容量为四升。从广义上来看,凡是用动物角制成的酒器都是“角”。

壳,是动物坚硬的外皮。把壳内肉掏空后,稍微进行雕刻、修治,就可以用来盛酒。壳杯很多,如用螺壳制成的螺杯(又叫嬴杯),用虾壳制成的虾杯(又叫虾头杯),用蟹壳制成的蟹杯等等。关于壳制杯,最为残忍的一幕,就是用人的脑壳制成的酒器。根据《战国策》中“及晋三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

后人有的解释为溺器,但根据《说苑》“漆其头以为酒器”,还有《吕氏春秋》中写“断其头以为觞”,明显表明这是酒器。植物性材料酒器:木制杯,是植物性材料酒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如果按《韩非子》关于虞舜“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而制成漆木食器的说法,木制酒器的历史也一定非常悠久。

而且在青铜日趋衰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曾辉煌过,最常见的“樽”,字从木,已经传递这一信息。陶瓷酒器:陶制酒器,是陶土烧制的酒器。在甲骨文中“酉”字与“酒”字同义,其字形如同酒皿之形(酒罐)。据此可知我们的远祖在发明酿酒之时就已经从事酒器的制作。

新时期时代中晚期,河南省“裴李岗”、“磁山”、陕西省“半坡”、甘肃省“马家窑”文化遗址中也均发掘出彩陶器。浙江省“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夹炭陶器”,山东省“大汶口”遗址文化发现了蛋壳陶,福建省“昙石县”文化发现了印纹陶,均具特色。其中古陶酒器占有一定比例,如:樽、罐、坛、壶、盏、杯、碗、挹取等器皿,几乎囊括了四大类(盛酒器、注酒器、饮酒器、挹取器)酒器。

其中最著名的,以仰韶文化彩陶双连壶,马家窑文化彩陶大壶等等为代表,均精美多彩。有虞氏(舜)时代,国家以陶相尚,陶制酒器成为当时国家祭祀、朝礼等重大礼仪场合的礼器。当时的陶制酒器并没有盛行于平民百姓之中,只是贵族们享用之物。

随着夏商青铜器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青铜礼器逐渐盛行和独尊,陶制酒器在礼器中的庙堂地位日趋衰落,让位给青铜酒器。但在民间,陶制酒器逐渐流行开来。瓷制酒器:是瓷土烧制的酒器。瓷器的发明是古陶的延续。

最早的瓷器出现在商代,那时的瓷器是一种青瓷,由于制作技艺比较粗糙、技术不成熟,生产出的瓷器质量远不如后代瓷器在工艺等方面成熟,故称为“原始青瓷”。瓷器的用途很多,但是目前为止出土最早的原始青瓷是两件瓷制酒器:如在安徽屯溪出土的西周原始瓷尊和郑州出土的商代青褐釉原始瓷尊。

原始瓷器从商代中期产生之后,经过不断的改进,一直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数千年之久。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中期的原始瓷尊,胎呈青灰色,上施淡青绿色,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瓷制酒器,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制瓷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了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规范,例如胎泥的精选,釉料的配制,器形纹饰部分借鉴青铜工艺渐趋美化,给人一种威严之感。至战国时期,出现仿青铜礼器的瓷制酒器,如樽、垒、簋、钟、壶等,直到汉代才摆脱了青铜酒器的影响(即仿制青铜酒器器型)而获得独立发展。

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酒器的发展轨迹,从原材料的追求考究新奇到色泽、纹饰、造型的追求美观实用,美食与美器逐步走向和谐、统一,无不昭示出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在不断开发食物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饮食器具文化。

酒器演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造酒的技术在不断地提高,对于饮酒器具的要求也一点点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酒具也在不断改变发展。新石器时代和夏代的酒器主要是陶制酒器,以鬶、盉、杯、壶、觚、爵等主要代表,除此之外,也有少量漆器,主要是漆觚。

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酒器主要是以青铜酒器居多,主要有爵、斝、觚、角、壶、彝、尊、罍、踣、卣等,此外还有陶酒器,如陶爵、陶觚、陶罍、陶尊等等,还有原始青瓷尊、青瓷罐和漆木觚、漆木罍以及象牙杯等。东周、秦汉时期,青铜酒器在数量上与漆木器并重。青铜酒器主要包括壶、青铜鉴、缶、铜尊、钟、钫等几类,漆木器主要包括耳杯、樽、卮、扁壶等。

此时青铜器逐渐衰落,而漆器日渐昌盛。虽然这一时期以青铜器和漆器为主要酒器,但是这时的酒器还有少量的由金银制作的酒器、玉石打磨的酒器、瓷制酒器、玻璃酒器和象牙酒器等等,器类多为杯、卮、盏,实用的陶酒器已经很少出现了。

魏晋至隋唐前期,瓷酒器日益发达,主要有鸡首壶、尊、杯盅、注子等。这时期以玉制作耳杯,杯盏等酒器日益繁荣,以金银材质的酒器也层出不穷,主要是金银制造的壶、盏、杯等,于之相反的是漆制酒器却不复往日光彩。宋元以后,酒器种类主要是瓷制。玉器、金银器也有相当数量,玻璃酒器至清代才有较大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