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饰
耳饰是女性妆扮耳朵的饰品。耳饰在宋代女性佩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类型的耳饰可以修善女子不同的脸型,进而对女子的面容进行妆饰。可以看出,小巧精致的耳饰在宋代女性整体妆容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宋代女性的耳饰主要包括珥珰、耳环、耳坠三类。
(一)珥珰
珥是古代女子常戴的耳部饰品。珥珰虽不像耳环和耳坠等用金银等金属制作,但是珥珰所选取的材料是一些晶莹剔透的玉石,例如珠玉、琉璃等。珥珰的形制是一端或两端较为组大,并在中心穿有一个小孔的圆柱体。珥珰的体积和质量很小,方便佩戴。在将珥珰戴到耳朵上时要对准耳孔将其穿过。由于珥珰样式时中间收腰的圆柱体,不会轻易从耳朵上脱落。随着宋代女性逐渐重视珥珰这一饰品,于是在珥珰上增加了各种坠饰。宋代女性佩戴带有坠饰的珥珰时,先将珥珰戴在耳朵上,再将坠饰挂在细绳上穿入珥珰中心的小孔处,并系以小结,垂落在耳边。
珥饰是宋代女性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珥珰是宋代女子结婚时必须要戴的饰品。苏辙《和王巩见寄三首》其二:“契阔幸安平,婚嫁须缨珥。”关于女性婚嫁时饰珥的习俗,在诗词中还有很多。如张耒的《冬日怀竟陵管氏梅桥四首》:“上元簪珥玲珑玉,却曳青霞霜女裙。”黄庭坚的《寄尉氏仓官王仲弓》:“啸台有佳人,玄发鉴笄珥。”可见在宋代女性的心目中,珥珰是装饰耳朵的必备之选,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装点自身的饰品,不论是皇宫里的嫔妃,还是劳作田地里的平民女子,都有珥饰。宋代女性不仅在珥珰上赋予美感,更将珥珰作为划分社会等级的工具。珥珰的材质和款式不仅仅代表了所佩戴女子的审美风格,更是代表了所佩戴女子的社会阶层。
中国古代女性的每一款衣服和每一种佩饰,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含义。小小的珥饰代表了中国古代女性在男性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即使是拥有再高贵的血统和再独特的智慧,中国古代女性依然不能对男性所树立的思想提出质疑。耳饰就是提醒中国古代女性“止听”,对于不应该过问的事情就要做到不听。在以“三从四德”为价值标准的宋代,女性只需要听从男性。作为遵循封建教化的标准榜样,宋代女性一直是以禁止妄听和禁谈天下大事为基准。
(二)耳环
耳环是指利用金属材质制作成圆环形制的女性耳部装饰品。耳环的造型设计到了宋代时期,一改前朝贵重繁复的设计风格,更加倾向于小巧轻薄之美。宋代耳环的样式多种多样。既有简单地将金丝或银丝等金属线打磨成一圆圈形状,并将耳环的一头磨制出一尖头,以方便佩戴的耳环,也有讲究复杂工序、制作精良的耳环。做工考究的耳环大多数是在耳环前面的装饰部分下功夫制作,比如宋代女性会把耳环的下部作成一朵菊花的形象,上面与耳环后部的衔接处打造成一只蝴蝶,如此精致的耳环代表了宋代女性对于美感把握的整体水平。
(三)耳坠
从中国古代女性饰品的发展史上来看,耳坠的前身是耳环。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添加了更为显眼的装饰坠子的耳饰。耳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穿入耳朵的圆形耳钩,下半部分配以一个或多个的小坠子。耳坠的不同种类的风格体现坠子上,不同地域的女性所佩戴的耳坠也会有所区别。
宋代女性之所以喜欢戴耳坠,是因为耳坠更可以突显女子脖颈部纤长的线条感。正是宋代女性对耳坠的大量需求,宋代耳坠的样式也是十分的丰富,繁简不一。经济基础相对富裕的贵族女子,多喜欢以黄金、宝石等奢侈品所做的耳坠。经济基础相对贫困的平民女性,则选用以白银或铜为主要材质的耳坠。佩戴耳坠十分讲究,并不是一副耳坠可以和多种服饰相搭配。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样式的衣服,同样,不同款式的衣服搭配不同类型的耳坠,这是宋代女性服饰搭配的基本要求。富贵人家的女性拥有几副甚至几十副耳坠,一般家境条件的女子也会有两到三副的耳坠。实际上,耳坠的材质和拥有数量,反映着不同女性的贫富差距。
二、颈饰
中国古代女性对于颈部的装饰有极大的热情。因为颈部连接头颅与身体肢干,并且这一部分不在衣服的遮盖下,可说是中国古代女性可以暴露在外的极少数部分的肌肤,所以颈部显得非常显眼。再加之,颈部的高度正好与人们的视平线相持平,所以,宋代女性对于颈部的装饰品十分讲究。宋代女性的颈饰按其材料、功能及造型的不同,大体分为珠链、项圈、璎珞三类。
(一)珠链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圆滑的处世之道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存生方式。一颗颗圆润的珠子和人们脑海中圆滑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宋代女性对于珠链的喜爱,正是人们向往圆满的心理反应。在宋代,制作精巧、用料珍贵的珠链大都为富贵女子的饰物。宋人笔下多有描写,例如宋白的《宫词》:“珠为双佩玉为箫,御女长眉称细腰。”田锡的《惜春词》:“六宫随驾罗珠翠,诸王从行陪七贵。”梅尧臣的《薛简肃夫人挽词四首》:“珠翠香沉匣,丹青影挂帏。”这些关于珠链的生动描写,无疑不是宋代女性将精致的生活情态注入到女性饰品当中的表现。
(二)项圈
项圈是古代女性在颈部的环形装饰物。项圈的材质通常是以金银为主,其制作工艺的精巧程度体现在项圈本身的装饰纹样。一件工艺精湛的项圈其表面的雕琢的精美样式,比原材料的品质更加主要。佩戴项圈这一风俗是由少数民族女性传给唐代中原地区女性的,宋代女性在沿袭唐风的基础上,在项圈上加入自己的审美风格。宋代项圈的形制既有沿袭唐代厚重之风的款式,也有在薄薄一层的金银片上刻画不同种类的图案纹饰的样式。制作精良的项圈被贵族女性视作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宋代贵族女性只有在参加大礼之时才可佩戴精美的项圈,平时着常服和便服时则不佩戴贵重的项圈。宋代普通人家的女性则用制作简单,线条粗犷的金银条状项圈作为自己的颈部装饰品。
(三)璎珞
缨络是集项圈、项链、串珠及长命锁为一体的项饰。有专家学者认为璎珞一开始是佛教饰品,是出现在佛像上所佩戴的颈饰。由于佛教的逐渐兴盛,璎珞慢慢地进入女性视野,开始被世俗社会中的女性所追捧,从而成为女性装饰品中的一种。南北朝的宫廷舞伎发明佩戴璎珞起舞,逐渐流传唐代宫廷女子之中。宋代女性沿袭唐代女子习惯,也将佩戴璎珞作为展示美的一种方式。
三、手饰
中国古代女性装饰手部的饰品被称为手饰。宋代女性在手部的装饰主要包括佩戴玉手腕处的手镯、点缀手臂的臂钏、戴在手指上的戒指以及对指甲的修剪和饰色这四大类。
(一)手镯
手镯在古代被称为腕环,这样命名的原因主要是根据手镯的形制和装饰目的。手镯是戴在女性手腕处的装饰品,由于手腕是环形的,所以手镯要根据手腕大小来制作。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多从事于手工业生产,因此,女性的双手
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中国古代女性在手腕处戴上样式丰富的手镯是为了吸引异性投来欣赏的目光。手镯到了宋代时期,不论是任何年龄、任何阶层的女性都会在手部装点饰品,以手镯最为常见。
(二)臂钏
臂钏的发展与手镯之间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女性佩戴手镯是将不同款式的镯子戴在不同位置的手腕上,既可以两个手腕上都戴手镯,也可以将好几个手镯都戴在一个手腕上。手镯渐渐的手部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由于戴在手上的镯子越来越多,镯子慢慢地上移到手臂的位置,于是臂钏这种新的手饰从手镯中脱颖而出。宋代女性将臂钏的形制进行改良,把个数众多的圆环手镯合并制成自成一小套的圆环饰品。
臂钏不同于手镯的区别就是,一是,所佩戴的位置相对手镯的位置靠上,多数在手臂处;二是,手镯是一个圆环就是一个整体饰品,而臂钏是多个圆环连接组成的整体。制作臂钏的材料以金、银为主,也有用相对取材容易的铜来制作。制作臂钏的基本流程是,将金、银等金属条状物打磨烧制成圆形薄环,并在圆环的表面雕刻或印刻精致的纹样。组成臂钏的圆环数量和圆环表面的纹饰款式体现了臂钏的精美程度和使用者的阶层,如贵族女性喜爱佩戴款式繁复、纹案细腻的臂钏,平民阶层的女性则会选择款式相对简单的素面臂钏来佩戴。
(三)戒指
在手指上所戴的环形饰品称为戒指,又叫做指环,其含义是指在手指上环绕一圈的饰物。古代指环的质料有骨、金、银、石、铜、铁、玉等多种材料,造型有朴素的圆环形、粗犷的圆簧形、镶嵌的奇珍异宝的嵌宝形,以及书香门第的女子喜爱的印章形等等。身为官宦富家的女子多青睐饰以镶嵌绿松石、翡翠等的戒指以表现自己身份的尊贵。
(四)蓄甲
中国古代女性不仅在手部装饰各种佩饰,还非常重视影响手指视觉形象的指甲进行修饰。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男性喜爱女子娇小柔美之体态,这其中也包含对女性手部的钟爱。女性的手掌要比男性的手掌小巧,再加上女性对自己手部的保养。中国古代女性的手自然而然的具备了视觉感官上的形态美和触觉感官上的柔软之美。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女性对展现心灵内在美的手有着极为重视的态度。
孝道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道德规范。所以在古代人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孝道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伤害父母赐予的一切。即便是自身也不能对自己的身体有丝毫的损伤,否则就是对含辛茹苦的父母的忤逆,会背负着不孝的罪名。受到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女性开始蓄留指甲,特别是富家女子为了追求纤纤玉手的美感来蓄甲。不过这种蓄甲并非留而不剪,而是保持在一定的长度而己。宋代女性的指甲长度,最长也不会超过半寸。当指甲的长度超过生活起居所不能接受的上限,女性就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对自己的指甲进行修剪。被修剪掉的指甲碎屑不能轻易丢弃,也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才算是一项礼仪的完成。纵观女性在手部指甲上所寄托的思想意识,不仅仅遵循古老死板的封建礼教,更是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赞颂。
(五)染甲
中国古代女性对于手部的装饰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各种小型饰品来进行装点,更具有装点效果的染甲是女性手部装饰的点睛之作。染甲就是指中国古代女性在指甲的表面进行一层颜色的渲染。宋代女性的染甲之风多传习唐代女性的染甲风尚。宋代女性对于染甲的热情在染甲的整个过程都有所体现。染甲的材料大多是宋代女性自己培育的花种,例如颜色明亮的凤仙花和指甲花等。染甲的花种颜色多数是红色,在指尖呈现出俏皮一点红的可爱是宋代女性所喜爱的染甲效果。
宋代女性择取新鲜花瓣捣碎并加入明矶等物品,使得花瓣汁液渐渐流出,再将这些颜色亮丽的花汁敷在指甲的表面,再用布条或细长的树叶紧紧缠绕在手指上,使指甲能够与花汁充分接触而上色。染甲不是一项简单的装饰行为,手指经常会与水接触,所以想要在指甲上留有颜色就必须多染色。想要在指尖的颜色达到类似胭脂的颜色至少要做两到三次的染甲。宋代女性喜爱渲染红色的指甲是为了与面部的红唇相互映衬,使得整体妆容完美无瑕。
四、腰饰
(一)腰带
中国古代女性束衣多采用带子系结,系在腰部的大带要能使服饰给人大方舒适的感觉。中国古代女性所扎的腰带有着众多的材质和复杂的款式。腰带又称丝绦,是因为多采用绫、绸等材料来制作。
宋代女性所佩戴的腰带有用白色生绢制成的编带、用轻薄的大纱罗所制的罗带,还有用彩锦作成的锦带。宋代女性所用的腰带上所织绣的纹饰具有一定吉祥意味,是因为人们在腰带上注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腰带在宋代女性的服制中代表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论是腰带的材质、尺寸、颜色以及所绣的纹案都有着严格的登记规定。什么身份的人穿戴什么形制的腰带,不能有逾越规矩的行为。
(二)玉佩
玉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孔子曾说过“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在玉这一事物上承载了中国古人众多的美好期望,例如仁心、孝义、智慧等品德。因为玉代表了这些美好的品德,所以中国古代人喜爱佩戴玉饰。
玉佩是指以玉雕琢成的饰物。玉佩可佩戴在颈项,也可佩饰于腰间。玉佩的形制在中国古代不断演变。在秦汉之前的女子喜欢佩戴华丽的玉佩,更有甚者将玉佩制成形制繁复的小玉佩组来装扮自身。汉代以后的玉佩审美风格渐渐简约化。在宋代时期的女性,一般是用丝绳把玉佩挽系在腰间,这种腰佩大多是配以单个的玉佩。宋代诗人薛映在《戊申年七夕五绝》中的诗句就有关于女子佩玉的描绘:“银河耿耿露涛涛,彩缕金针玉佩环。”[薛映《戊申年七夕五绝》:出自《全宋诗》第一册,第页。]陈掞也在《破山寺双头白莲》写佩戴玉饰的女子在行走时的步态姗姗:“婵娟有人步罗袜,琼珰玉佩双娉婷。”
宋代女性的思想意识相对保守,在生活中的时时刻刻都注重自身的举止仪态。宋代女性就连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中都保持衣服不会因为行走而散开。为了维持淑女的形象,宋代女性在衣服的下端左右两处佩戴玉饰来压住衣服,以防出现不得体的情况。所以,宋代女性佩戴玉佩一方面是对于美好品质的追求,更重要的方面是保持一个儒雅得体的女性形象。可见,在程朱理学影响下的宋代女性时刻遵循着封建礼教的束缚,就算是在追求美的事物上也带有规范女性仪表的规则。
(三)佩囊、香球、佩巾
宋代女性在腰带上所佩戴的饰品多种多样,可见宋代女性在腰部的美感设计中付出了多少心思。在众多款式的腰佩中不乏有一些佩饰仅仅是为了装饰自身,古代女性称其为德佩,还有一些腰佩是具有实用性的事佩,例如:佩囊、香球、佩巾。
佩囊是宋代女性身上不可缺少的佩饰,其主要用途是收纳日程生活中各种零星的小物件。可以说佩囊是宋代女性身上活动的小口袋,所以佩囊又称荷包。宋代女性之所以要配有佩囊这种饰品是因为宋代女性的衣服上没有设计口袋,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于是,宋代女性就在身上佩戴佩囊。佩囊的材质多数是皮革、丝绸,为的是不宜轻易损坏。
香球是宋代女性为了实现身带阵阵香气而发明的小型焚香熏炉。宋代女性在腰间焚烧熏香是为了除去身上所带的污浊之气。香球的小巧,是为了在实现身带香气的同时加以精致饰品的装饰宋代女性。香球的形制是金、银、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球状饰品,故此称为香球。
佩巾是宋代女性系于腰间,用来擦手拭面的丝巾,也称手巾。佩巾的材质多是柔软轻盈的罗、绢、棉布等。宋代女性只有在使用佩巾时才会将佩巾拿在手中,多数情况下是将佩巾系于腰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