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拱券结构给了古罗马建筑崭新的艺术形象。首先是给了它新的造型因素:券洞。这种圆弧形的造型因素大大不同于古希腊梁柱结构的方形造型因素。
它很巧妙地融合了方形的柱式因素,组成了连续券和券柱式,构图很丰富,适应性很强,从单跨的凯旋门到有个券洞的大角斗场,它都是艺术造型的主角。不但在古罗马,而且在以后的漫长时期中,券洞和券柱式、连续券都广泛应用,并有所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
▲古罗马斗兽场其次是穹顶,它的集中式空间的艺术魅力在古罗马时期逐渐被认识,在公共浴室的空间序列中,它作为热水浴室,正在序列最高潮位置上。但穹顶在外部体形上的艺术处理方法在古罗马时期还没有找到,所以万神庙和公共浴场的外观还都缺乏生气。但是15世纪以后它却成了欧洲大型纪念性建筑最有独特性格的极重要构图因素,一直影响到伊斯兰国家,包括印度。筒形拱顶的外部艺术表现力长期没有被发现,一直到17世纪都还被坡屋顶遮盖着。
18世纪有所突破,但效果还不大。券洞、拱顶和穹顶把圆弧、圆球和圆拱这些曲线造型因素带进了建筑,大大丰富了建筑造型。由于对曲线的熟稔,后来罗马人又把它引进了平面形式中去,造成活泼多变的建筑体形,这种手法对17世纪意大利的巴罗克建筑起了诱发借鉴作用。
▲万神庙的穹顶拱券结构的大型公共建筑,外观沉重稳定,给人以不可动摇的永恒感,很富有纪念性。所以古代才有人说,大角斗场和罗马帝国一样,永远不会倾圮,一旦大角斗场倾圮,罗马帝国就倾圮了。古罗马建筑的雄强风格,一方面反映着帝国的强大,一方面又反映着拱券结构的特点,两个方面十分协调。拱券结构比较沉重,因此支撑他们的墙体很厚。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装饰母题,就是壁龛。壁龛本身是建筑式的,在巨大的内部空间中,它起着衡量空间的尺度的作用,也起着人体和建筑空间之间的过渡者的作用,使建筑空间柔和,人性化。它也是安装神像和其他装饰性雕刻的良好手段之一。壁龛后来在欧洲建筑中广泛而长期的流行。拱券结构也改造了柱式,丰富了柱式的组合。
券柱式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创造。同时,柱式成了装饰品,也带来了使它可能失去结构逻辑性的后果。拱券结构同样也改造了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第一个步骤是选址。影响选址的首要因素之一是供水。所以,城市一般都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发展起来。水的供应量又决定了城市的人口规模。但是,自从有了成熟的拱券技术,古罗马有些军事卫戍城市就造在水源并不充足而在战略上很占形胜的地方。他们用长达十几或几十公里的水道从远处引水供应军队和居民,这些输水道都高高架在连续的发券之上。
▲券柱式建筑法国南部的“迦合桥”(PontduGare)就是古罗马的输水道,在它跨越迦合河的时候,有米长的一段用三层重叠的发券架起来,最高点高度达到49米。古罗马城造在一片丘陵地上,它虽然濒临特韦雷河(Tevere),但河床低、取水困难,因此罗马城的规模本来不可能很大。但它在极盛时期竟有一百多万人口,用水全靠输水道供应,而输水道有14条之多,总长度达到公里。最长的一条输水道长达60公里,有20公里架在连续的券列上。
它们每天可向罗马城供应万方的清水。一位叫优里乌斯·弗隆提努斯的负责水道工程的官员写道:“我们有这么多不可或缺的引水道,供给我们的水量是如此巨大,相形之下,您可以想像,那些呆笨的金字塔和没有用处却享有盛名的希腊神庙会属于什么地位。”
▲高架引水桥这些输水道使古罗马人如此自豪。输水道进城之后,分散为许多细支直达各个居民点,在尽端建造水池,全城一共有多个。17世纪,教皇为美化罗马城,把其中一部分用雕像、大理石落水盘等等装饰起来,成了罗马城的重要景观。瑞典女王克丽丝蒂娜(Christina,-)主动逊位后,到凡尔赛住过些日子,知道那些喷泉因为供水困难,只在特殊场合才喷水。
后来她游历罗马城,受到盛大欢迎,以为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大喷泉是专为款待她而放水的,便传话说,不必浪费了。得知罗马城的喷泉不分四季、不分昼夜地喷流,这位仁慈的逊位女王大大吃了一惊。
▲法国凡尔赛宫古希腊时候,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座小山。小山上建造军事防御工程和城邦保护神的庙宇,山坡上建造剧场。名为剧场,其实最重要的功能是召开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的权力机构。所以,这座小山便成了城市的象征,每逢战争,它还可以作为最后的堡垒,因此被称为卫城。卫城以它的军事、政治和宗教的重要性而多位于城市的中央。于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选址和布局。而在罗马的一些城市则摆脱了这种自然地理的束缚,首先是建造城墙来防守整个城市而不必最后退守卫城,其次便是把公民大会场,即剧场,架起在拱券结构之上而不必依赖山坡。
这些新城造在平坦之处,近于方正,一直一横两条街构成丁字形,在交点处建造神庙和剧场,形成城市中心,即宗教和政权的中心。西亚和北非的一些军事卫戍城市大体就采用这种布局。还有一些不大的城市,地形不平,古罗马人竟强力用拱券结构抬高低地,在它们上面取得平整的房基地,建造平衡对称的大型宫殿或者公共建筑,建造道路和广场,以便使城市布局接近理想模式。用工程来改造自然,使它合于自己的要求,在古罗马人看来,只要力所能及,便是合理的。工程技术原本就是人类对抗自然的力量。
▲卫城拱券结构技术和火山灰混凝土工艺,早在公元前1世纪已经臻于成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当时有些建筑家却没有能认识到它的价值。奥古斯都的御用工程师维特鲁威就一味崇尚古希腊的建筑艺术,贬斥当时划时代的成就。他在《建筑十书》里绝口不提拱券结构技术,虽然这时已经有公元前年建造的向罗马城输水的马尔采水道(AqueductMarcia),它有10公里长的一段架在跨度5.5米,高达15米的券列上。公元前62年造的法勃里契桥,跨度达24.5米。
公元前1世纪末,巴伊埃附近的一所浴场里造了直径21.5米的穹顶。同时维特鲁威对混凝土工程不大放心,写在《建筑十书》的第二书“墙体的种类及构造”里。这固然是因为经验还不够。一些工程还没有经过长期的检验,也因为当时奥古斯都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在文化中提倡复古主义,过分推崇古希腊文化。在奥古斯都统治期间,许多重要的建筑采用古希腊的形制,都用柱式作为形式语言。每一种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除了要具有必需的优越性和合理性之外,都是要突破必定会有的保守势力和落后认识的封杀。而推动新事物的发展,都少不了一些有识之士不懈艰苦的努力。新旧之间科学技术性的斗争,有时候也会很残酷。
▲万神庙穹顶历史的前进总要求人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由革新者付出,有时候由保守者付出。没有代价的进步是没有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五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西欧遗忘了拱券技术。公元10世纪起,法国的中部渐渐复活了拱券技术,主要用于修道院教堂。此后拱券技术在欧洲重新普遍使用,12世纪法国北部的哥特式主教堂又把它大大推进了一步。
结语
直到19世纪末,欧洲大型建筑的基本结构方式是砖石的拱券,它是欧洲建筑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东罗马帝国和它以后的伊斯兰建筑也使用拱券结构。它们或许有自己独特的起源,而且与西罗马的颇有不同。但拜占庭的一些结构方式后来对西欧建筑有很大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326.html